2023年12月7日

  距离NBA的2023-24赛季开始还有一个月,我们照例整理了数据,为范特西玩家们奉献了一份报告。

  就像过去几年一样,以上这份表格是按照BBM的球员排名(加上出勤率)分析得出的图表。

  顺应20名球员为一轮选秀的结构,以每20名为一档,然后以前20名的球员为锚,对比看往后每一轮球员的数据可以达到首轮球员的几成?

  然后,我们把每一轮次与首轮相比效率最低的数据项做上标记(按颜色深浅,颜色越深则越低)。则可以窥得各轮球员产出数据的大致情况。

  从该图表不难看出,助攻、得分、盖帽,这三项数据喜提最多的颜色标记,而助攻有最多的深色格子,其次是得分,然后是盖帽。

  这与我们过去几年的分析总结没有太大的出入,助攻仍然是范特西世界里较为“值钱”的数据。尤其你看在161-180位的范围里,球员贡献助攻的效率只有首轮球员的30.3%,这意味着在常规的16-18人联赛里,各位经理想在球员池捡漏补充助攻,是非常困难的事情。

  如果我们从位置构成的角度去切入这个话题,你还会发现有价值的控卫会随着排名的增加而相对减少。

  这其实和朴素的篮球规律有联系,助攻和得分紧密结合,有得分出现才可能有助攻的产出,而一次得分往往是一次进攻回合的结束,而48分钟的比赛里能有多少个进攻回合呢?

  同时,助攻要有球在手才能创造,手里有球的控卫都不是泛泛之辈,而整个联盟就30支球队,满打满算也就30个首发控卫,再加上一些有能力的替补控卫,能贡献助攻的球员注定不会多。

  前180名球员里,有48个带控卫属性的球员,而其中助攻大于平均数的只有41个。助攻贡献能排到前20的控卫,也就16个而已。

  得分数据宝贵的逻辑也一样,尤其是在所谓持球大核的风潮之下,得分聚集于少数人手里的现象只会是常态,而整个联盟有多少人能有大量的出手权呢?

  从上述图表能够看出盖帽也是一项颇为宝贵的数据,而且中锋的数量好像也随着排名的增加而相对减少?

  但这似乎有点反直觉,因为在实操过程中,我们在球员池子里淘到的球员大多是中锋,而且是蓝领中锋。比如前些年的米切尔-罗宾逊,去年的凯斯勒和马克-威廉姆斯也可以归入此类。

  不过,数据可以化解我们的矛盾。要知道,中锋贡献的数据不止盖帽一项,前场篮板、篮板也是中锋专属的数据项。

  而你看161-180区间的前场篮板数据仍有首轮水平的77.2%,这或许给了我们一些提示。

  普通的只能贡献前场篮板的蓝领中锋的确是比较泛滥,但既能贡献前场篮板还能盖帽的优质蓝领中锋,就属于稀缺品了。

  当我们把考察的范围放大至全体球员就一目了然了。排名在100-180名能贡献平均前场篮板水平的球员,有24个。能贡献平均盖帽水平的有22个,差别不大。

  但排名在180开外还能贡献平均前场篮板水平以上的球员,总共有49个(其中有6个出场不到10)。而贡献平均盖帽水平的只有30个了(其中5个出场不到10)。

  单调的数据从来不受欢迎,BBM的评分体系也不会对那些偏科球员好脸色,因为只赢1项数据从来不能帮你赢下比赛。

  只有在9项或者11项数据赢下过半,那才叫赢。所以各项数据之间的紧密联系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事情,毕竟这个游戏的一大逻辑是——“你会期待球员在各个纬度高产不同的数据”。

  不管是在现实世界还是虚拟游戏里,能得分和能助攻的中锋,从来就是特殊的存在。

  为什么能得分能助攻的中锋如此珍贵?因为作为中锋就意味着,他们隐含着基础水平的内线数据(篮板、命中率、盖帽,大部分优秀中锋还有可观的得分贡献),在此基础上额外赠送多一条助攻,那肯定珍贵呀?

  在前180名球员里,有46个带中锋属性的球员,其中可贡献平均水平以上助攻的中锋只有8个。助攻水平达到前20级别的只有3个,约基奇、小萨博尼斯、追梦。

  同理,如果中锋外的位置能贡献一些稀少的盖帽数据,那么这样的球员也非常讨喜。而在盖帽榜前20里,只有一个非中锋属性的球员,杜兰特。

  整个联盟有15个球员能同时贡献平均水平的盖帽和助攻。而这15人里,排名在100开外的只有2个,比尔和罗伊斯-奥尼尔。

  位置分布的结构在这15人里比较有趣,中锋前面说了有8个,控卫只有3个(毕竟控卫是离“盖帽”这项数据最远的位置,所以这3人也相当有价值)。

  值得注意,“遭人嫌”的锋线个,依次是塔图姆、斯科蒂-巴恩斯、杜兰特、爱德华兹、李凯尔、比尔、罗伊斯-奥尼尔。

  而这7人就是范特西世界里货真价值的全能锋线,经理们应该在各自球队的锋线位置多收集这类球员。

  这个结论有什么意义呢?如果你在选秀时找不到合适的控卫或中锋,不要拘泥于位置。因为这些能贡献多维数据项的锋线,也是不错的选择。

  上述图表只显示了8项数据,因为投篮命中率、罚球命中率和助攻失误比这3项较为特殊,不适合放在一起对比,所以挪到这里来讨论。

  从图表中不难看出,助攻失误比其实比较平稳,投篮命中率在80名后出现了明显的断档,而罚球命中率更是在20位后就形成了鸿沟。

  助攻失误比反映了一个事情,整个NBA球员处理球效率的绝对值是差不多的(那些处理球能力差的不拿球,所以失误也少)。

  但是,有些球员是在可观的助攻失误比基础上贡献助攻的,有些则不能,前者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选择。

  投篮/罚篮命中率断档的现象也很好理解,因为这项数据不单单考虑效率,投篮/罚篮的数量也是衡量的指标(投篮/罚篮贡献值=命中率*出手数),而只有那些具备绝对开火权的球队核心才能有可观的“出手数”,所以顶层球员在这项数据上出现了垄断的现象也是合乎情理。

  这个数据分布可以告诉我们一些东西,那就是你的顶层球员基本决定了投篮/罚篮数值的高低(尤其是罚篮)。

  像篮板、前场篮板、三分、抢断,都有机会通过挖掘100名甚至顺位更靠后的球员进行补救,但想要补救投篮/罚篮数值是小概率事情。

  这其实也可以解释一个问题:为什么很多人说到东契奇就是选秀陷阱,你选我推荐,我选我不选?

  用图说话可能更直观。把东契奇的各项数据拆分,然后给每一项做一个排名(与其他179名球员对比),排名在前20的数据项我们可以认定为该球员对球队加成最多的。

  从图表不难看出,东契奇的得分、助攻、三分是“稳赢”的三项,而罚球数值基本是“稳输”。失误我们可以忽略不管,因为球队核心没几个失误少的。

  但罚球命中率稳输会带来大问题,因为这基本是无法通过后续补救的一项数据。同时,东契奇“稳赢”项目中的三分又是一个首尾没有那么大差距的平民数据,所以使用东契奇的体感相对不好。

  塔图姆的数据结构和东契奇有一定程度的相似,但他和东契奇是反过来,罚球数值“稳赢”,投篮命中率数值“稳输”。

  而我们可以看到投篮命中率的结构,其实21-60区间的球员表现比1-20区间的更好,而且在61-80区间也有83.1%的剩余,所以选了塔图姆也不意味着投篮命中率数值就是字面意义上的“稳输”,还是可以通过后期补救(不过也没那么容易,更多靠2-3轮选秀补救,而不是球员池捡漏)。

  而且,塔图姆对球队友好的项目更多一些,所以用起来的体感会比东契奇好一些。

  两项命中率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首轮球员的包容性,或者通俗点说——“好用程度”。

  例如去年新晋的范特西第二人亚历山大,优秀的两率数值赋予他匹配任何阵容的基础,随便选都可以组成一套战力可观的阵容,而劣势的三分、前板、篮板又相对容易通过后期补救(原因前面已经详述)。

  新晋的BIG6哈里伯顿也是同理,可以堆积助攻和罚篮的优势,篮板和前板的劣势是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。

  约基奇为什么是范特西之神?因为他基本每一块都是优势,后面怎么选都很难差。而他劣势的三分,那可是最好补的一个项目。

  我发现,在去年的首轮球员里,小萨博尼斯也是一个罚球数值“稳输”的,但普遍来说使用他的体感会比东契奇更好,这又是为什么呢?

  一方面是因为小萨有4项加成极大的数据(助攻、前板、篮板、投篮命中率数值),另一方面也因为几乎没有经理会在前5选小萨,但大家会在前5选东契奇。

  上赛季小萨在雅虎平均被选顺位是第24(虽然数据不全是11cat,但不影响我们解释问题),浮动范围在首轮末尾和二轮初,这意味着要不就是首轮末连选小萨+某首轮,要不就是首轮已经有一个核心,次轮再选了小萨。(其实东契奇+小萨还挺合适)

  东契奇在雅虎的平均被选顺位是第4,那么大概率只能是单首轮作战,而东契奇这个单首轮又不是约基奇这样以一当二的范特西之神,游戏体验当然完全不同。

  感谢盟友 @Mario_14 制作的模型,他以上赛季BBM的球员数据为基础,进行冠军阵容的模拟,抽取其中的100次,结果如下。

  范特西之神约基奇以绝对的优势成为冠军因子含量最高的球员,并且这100次模拟中,有出现每周平均赢对手7.625分的超级阵容,而有4次阵容里都有约基奇。

  当然,这份模型可能会因为源数据的情况出现一定程度的失真,比如欧文、杜兰特、戴维斯等球员会因为出勤率的原因战力打折,与我们常规的体感不符。

  但这不影响这份数据帮助我们理解现象。比如,在夺冠次数为0的阵容里,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出勤率这个不确定因素影响评估。但只有东契奇一人的出勤超过65场,他是这些球员里个人排名最高的,可是连运算能力极强的电脑也难以为他配置一套冠军阵容,以他为基石的上手难度可见一斑。

  又比如,像亚历山大这样的建队友好型球员就是相对“容易上手”,而且去年平均被选顺位只有47的他,可以让很多经理的队伍组成双首轮结构,这是他能频繁出现在夺冠阵容的新的原因。

  像巴特勒、小萨博尼斯、范弗利特也一样,被选顺位靠后却能打出不亚于顶层球员的水平,拥有这样的球员无疑提升了阵容的弹性,不仅往下有兜底的余地,往上也有提升的空间。

  先说数据,在这180名球员里(样本没有全覆盖,但足以解释现象),在开赛至2023年前这段时间范围里,即时排名比选秀时排名高的有44人,但在赛季结束时排名不小于2023年开年排名的球员,只有17个。

  开赛至2023年前,即时排名比选秀排名低的有78人,赛季结束时比2023年开年排名高10位的球员,一共有49人,比例是62.8%。

  另一种则是战术地位不复存在,比如赛季后半程掉出轮换的灰熊前锋阿尔达马,又比如因为交易丢掉出场时间的马利克-比斯利和范德彪。

  波尔-波尔是更典型的例子,赛季初因为魔术打五大阵容得到了首发角色,一度是当红炸子鸡,但随着魔术放弃五大阵容的思路,波尔-波尔也开始坐冷板凳,没有产出数据的空间。

  而追涨成功和抄底成功的球员里,大体能总结为一个类型,那就是他本身能力足够强,而不是被某些外界因素赶鸭子上架的风口之猪。

  拉长时间,追涨的会放大涨幅(比如比赛影响力不输戈贝尔的凯斯勒,赛季后程获得爵士队更多的信任,随后产出更多数据),抄底的也总会回到他应有的位置。

  我最喜欢也说过最多的例子莫过于伦纳德,2023年开年时排名只有208名,赛季结算时却有43名。

  这是因为伦纳德本身能力并没有像数据一样断崖下降,赛季初期的数据下滑是因为大伤后还在谨慎适应比赛。虽然数据下滑,但下滑的是出场时间和打法的侵略性,实质性的比赛内容和战术地位没有下滑。

  魔术真核富尔茨也是同理,他是魔术队唯一的真控卫。当班切罗逐渐证伪组织前锋这件事之后,并且富尔茨这时也恢复健康,那他自然能获得更多战术地位,做出更多贡献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